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开福分局2024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开福分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铆足干劲、团结一心、加压奋进,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党建引领,队伍思想根基持续筑牢。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党纪党规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年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12次,专题党课宣讲3次,主题党日及实践活动18次。定期研究从严治党、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谈话提醒、廉政风险自查。扎实开展以案促改整顿,打造企业“码上监督”平台,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权力运行、财务管理等制度。局队站全面融合联动,队伍工作合力持续凝聚。
(二)坚持靶向施策,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24个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和9项“夏季攻势”任务。围绕空气质量提升,坚持“人防+技防”,聚焦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和面源深挖减排空间,开展全域污染源分析溯源,推进专项整治和特护期攻坚行动;依托科技手段,刚性落实闭环机制,及时灭高值抢指数。截止12月29日,全区优良天数为299天,优良率为81.7%,PM2.5浓度41.2ug/m3。强化“一江三河”综合治理,加快整改“一江一湖六河”水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做好枯水期、汛期及蓝藻特护期水生态环境管理。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临山撇洪渠雨污分流、捞刀河流域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主动争取中央环保资金谋划3个项目。4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Ⅲ类及以上。完成6个“一住两公”地块场地调查。督导157家企业提交辐射安全与防护评估报告。
(三)坚持问题导向,督察巡察整改更加高效。开展“未督先查”“利剑行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力配合做好省厅专项巡察,高效完成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牵头的2个重点件实现交办当天现场处理、6天内办结销号,信访件总量占比下降幅度居全市前列,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截至目前,7次环保督察转办703.5件信访件,已办结698.5件,阶段性办结5件;17项反馈问题销号15项,2项有序推进。
(四)坚持服务大局,绿色发展效能不断提升。开展“春风”行动,帮扶107家涉气重点企业“体检”,主动下基层指导街道企业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建成全市首个商场(方圆荟)餐饮油烟二次集中净化项目。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积极做好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等宣传。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数据专项整治自查自纠。率先全市启动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宣传。全年审批环评报告表53个,办理排污许可业务65项。审批建筑工地夜间施工231次、施工项目29个。办结9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依法办理环境违法案件22件,受理群众环境投诉240余件,处理回复率100%。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够巩固,今年我区空气质量持续排名全市靠后,PM2.5、优良率等指标反弹严重,国控浏阳河三角洲及捞刀河口断面出现月度水质下降。产业结构偏重、本地污染源偏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痛点堵点仍无根治之策。
(二)环保主体责任落实缺乏抓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责任压得不够实。环委办与分局合署办公,属地政府人员、资金保障不足,机构运行又回到环委办实体化之前状态,分局将履行监督执行双重职责,致使地方环保主体责任又全落到分局,另环委办对部门及街道责任落实既无激励机制,又缺乏考核机制支撑,面临统筹协调相对乏力,督促落实举措不多等困境。
(三)队伍整体能力相对不足。全局环保专业能力水平不够高,在编人员老龄化严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中被动完成任务多,主动干事创业少,与新时代新要求存有一定差距。党组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到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巩固,5月个别班子及部分党员因廉政违纪违规行为受到通报处分,给全局系统政治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三、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分局围绕“绩效提优、争先进位”目标,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突出抓好污染防治、问题整改、队伍建设、服务经济、亮点推介五项任务,坚决打好环境问题整改政治仗、空气质量提升翻身仗、考核争先进位攻坚仗、风险隐患防范防御仗和环保能力提升持久仗。
(一)更大力度锻造高素质铁军队伍。坚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党建引领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结合“三每”、主题党日活动,多形式开展业务培训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规范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二)更优机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优化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历次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开展PM2.5和O3协同治理,用好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削峰减排,稳步提升空气质量。加强“五水”统筹,抓好“一江一湖六河”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捞刀河开福段生态修复工程和临山撇洪渠雨污分流项目建设。推动中央资金支持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三)更强合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坚持科技支撑、数智赋能、宣教筑基,加快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街镇站、智能门禁等数据整合及运用,持续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强化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等活动宣传,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环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