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为什么这样红

发布时间:2021-09-30 来源:开福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字体大小:

开福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被喻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以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这里开展革命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给这片土地注入了永不褪色的红色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一、这片红色热土曾经是新文化运动重要阵地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发起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提倡进步思想和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9年4月,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湘雅医学院前身,位于长沙开福区潮宗街56号)学生自治会创办了《学生救国报》。它是“五四”前后,湖南高校中最早、全国高校中较早的学生自办周刊之一。《学生救国报》至第四期起更名为《新湖南》,《新湖南》有月刊和周刊两种,月刊是杂志,周刊是报纸,每期印一千份,除在省内发行外,还远销北京、浙江一带。《新湖南》在发行至第六期后,邀请了毛泽东任主编,在发行至第十一期时被张敬尧军阀政府所查封。尽管《新湖南》在毛泽东主编后只发行了短短几期,但它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当时的湖南大学生运动指明了方向,震撼和鞭笞了军阀政府,有力地配合了北京乃至全国的五四运动和六三运动。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思想解放的潮流,随着大量新出版物的出现,急需解决宣传阵地的问题。1920年8月,毛泽东、易礼容等在潮宗街56号租了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3间房,开办长沙文化书社。毛泽东在《文化书社缘起》中写道:“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等哺。”书社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团结了湖南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政界、商界的社会贤达50余人,不仅争取到他们的投资,而且扩大了书社的影响,成为联络各界的纽带。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书社购销书籍的品种越来越多,经营了近300种书刊报纸,比如《新青年》《劳动界》等,销售火爆。这些革命进步书刊,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湖南各地,唤醒并提高了湖南青年的革命觉悟。1927年,长沙文化书社在“马日事变”中被捣毁。虽然仅经营了近7年,但它是马克思主义在湖南传播的热潮中,影响最大、传播最迅速、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步革命团体,为湖南人民吹响了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如今,书社旧址已无法觅到踪迹,仅有一座立于潮宗街旁的石碑。2021年7月,在长沙开福区潮宗街205号,长沙文化书社主题印象馆建成开馆,再向人民诉说那段烽火岁月。

二、这片红色热土曾经是革命的星火地之一

长沙市开福区八一路 538 号(原清水塘 22 号)市博物馆内,有一栋砖木结构的两进三开间木板房,全国最早的省级党组织——中共湖南支部、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先后成立于此。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回到长沙,积极开展建党建团活动,于同年10月10日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1922年5月前后,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湘区辖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乡地区),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等为领导成员。毛泽东以湖南省第一师范教员身份租佃清水塘22号房屋一栋,即区委机关所在地。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在此居住工作。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都曾来此开会、联络,开展湘区的革命斗争。从这个小屋作出的决策,发出的指令,很快变成革命行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的地区,成为全国革命事业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之一。在建立中共湖南支部的同时,为了培养党的干部和掩护革命活动,毛泽东、何叔衡等利用船山学社社址,于时年8月16日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湖南自修大学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中山路74号,是一座单层三进四合院。原址为曾国藩祠堂,始建于1875年。1914年,刘人熙(蔚庐)等人为纪念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王夫之(船山),在此创办船山学社。湖南自修大学成立后,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毛泽东亲笔题写下“船山学社”四个大字表于门首。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与革命精神,号召“变被动的求学为自动的求学”,明确“我们的目的在改造现社会,我们求学是求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湖南自修大学 “开一代风气之先”,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李达、李维汉、夏曦、郭亮、夏明翰、罗学瓒、毛泽民、毛泽覃都曾在湖南自修大学学习或工作,学员最多时达200多人。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共第一所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在湖南乃至全国革命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共初期传播革命思想、动员社会力量、凝聚革命人才的阵地,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共产主义战士和革命骨干。这些革命骨干人才如星星之火走向全国各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这片红色热土曾经是我们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策源地之一

说起秋收起义,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首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行“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秋收起义大计是在沈家大屋定下的。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潘家坪路与华夏路交界的小巷子里,立着一块刻有“沈家大屋故址”的灰黑色石碑,静静地述说着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起义。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中共湖南省委,派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领导秋收起义。当时,白色恐怖笼罩长沙城,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踪,地处偏僻又兼做秘密联络站的沈家大屋,成为了会议地址的不二选择。“该打出什么样的旗帜”“该组建什么样的政权”“如何处理土地与农民的问题”“如何确定军事和策略”……在沈家大屋会议上,与会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指出,起义必须彻底抛弃国民党的旗帜,完全由共产党领导;必须实行军事力量与农民力量相结合,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政权问题。他再次强调了军事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建立工农兵专政的政权,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瞻的理论思考,正确解决了秋收起义中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沈家大屋会议上承八七会议开始的历史性转变,下启秋收起义后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新局面,开启了中国革命如何与实际结合的新方向,引领秋收起义后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创出了一片新天地,进而成功地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四、这片红色热土能为你讲述湖南七万多名革命烈士故事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风路1号湖南烈士公园,始建于1951年,总面积153.3公顷。公园内的纪念塔高58.7米,由2932块白玉石和花岗石砌成,雕栏刻柱,翠绿琉璃瓦塔顶,威武雄伟,分纪念碑和奠堂两大部。奠堂正面奠基纪念碑上刻着:“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们永垂不朽!”奠堂四周有陈列室,陈列着全省76000多位烈士的全部名册和革命先烈郭亮、夏明翰、杨开慧等90位烈士遗像。“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一首就义诗,慷慨激昂。“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死了,但是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陈觉烈士就义前给妻子留下了一封生离死别信感天动地……

开福红,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今天留存在开福大地的一栋栋旧址、一件件旧物、一本本文献,诉说着一个个红色故事,记录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经由革命的栉风沐雨,经过岁月的沉淀洗礼,已深深根植入这片红色热土,生生不息、永不褪色。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分享到: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