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2-02-02 来源:区统计局 字体大小: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坚持以科学观为统揽,紧扣“开创滨水新区、建设幸福北城”的发展战略,按照“谋求转变、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综合实力实现新的提升,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5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5亿元,同比下降2.1%;第二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全部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2.1亿元,同比增长12.8%;第三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43.5亿元,同比增长12.9%。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9:26.3:72.8。在GDP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3.1、9.5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2%、24.7%、75.5%。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7.81%,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11共完成财政总收入59.8亿元,同比增长38.2%,增速为内五区第一。税收收入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91.8%。一般预算收入22.6亿元,增长38.73%;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08亿元,同比增长20.4%。
  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区投入为民办实事资金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关系民生的新增廉租住房、建设标准化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城乡公办幼儿园、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建设全民健身工程、农贸市场建设提质改造等省、市33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全面或超额完成,在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环境治理等领域效果显著。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11年累计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6.76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农业产值3.92亿元,同比增长1.4%;林业产值5万元,同比增长25%;牧业产值2.67亿元,同比下降6.1%;渔业产值1696万元,同比下降1.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62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2.64万吨。生猪出栏18万头,家禽出笼52.6万羽,水产品产量2054吨。
  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完成全区渠道疏浚整修和1200多亩清淤扩容增蓄工程。
  农村产业化集聚程度提高。2011年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原有16家,其中规模加工企业9家,总产值约31亿元,同时新建标准化菜篮子生产基地1个。休闲旅游产业不断壮大,休闲观光旅游基地已累计投资近7.5亿元,共开发休闲垂钓水面6000亩,开发休闲绿地6500亩,发展农庄、度假村、农家乐150多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3000多人,累计产值18.8亿元,接待游客2160万人次。
  农民生活不断改善。2011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78.2公里,实现城乡路网无缝对接,新建农贸市场7个,完成改水改厕500户,新建村级垃圾围子300多座,改扩建镇级、村级卫生室40所、农家书屋建设达到33家,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218元,同比增长1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43元,同比增长12%;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为22099元,同比增长11.3%;农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10883元,同比增长2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2.1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71.1亿元,同比增长21.5%。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2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8.2%;股份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全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6%,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长沙佳海创业中心、山河实业企业中心标准厂房招商顺利推进,增长后劲不断增强。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全区具有资质以上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80 家,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3.6  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实现利税总额 15.3 亿元;房屋施工面积 114.3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3 %;房屋竣工面积40.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11年,全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8 亿元,同比增长29.1 %。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12.8  亿元,同比增长30.1%。技术改造投资59.9亿元,同比增长33.2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为117.6  亿元,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 22.9%。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启动实施重点项目73个,完成投资118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和平台项目进展顺利,营盘路隧道顺利通车,福元路湘江大桥、车站北路捞刀河大桥进入主体建设,石长铁路和地铁1号线快速推进,长沙火车货运新北站建成运营,319国道浏阳河钢架桥、滨河北路、广铁路、湘捞西路、鹅秀路实现通车,湘雅泰和医院建成交付使用,筒车坝泵站一期、盐船洲大堤、霞凝垸大堤等水利项目全面完工。城市棚改征收工作顺利完工,黄兴北路、火车北站二期、城际铁路、九尾冲棚改项目扎实推进,丝茅冲棚改暨廉租房项目建成封顶。重大产业项目全面推进,保税物流中心7-10号仓库、国药控股、统一食品一期、新亚胜LED建成投产,山河实业标准厂房全面施工,大连万达、北辰三角洲、泊富国际等城市综合体加速建设,万科城、恒大雅苑、凯乐国际、山语城、珠江花城、湘江世纪城等房地产项目建销两旺。
  房地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38.49亿元,同比增长 108.1%。其中,住宅投资26.97 亿元,同比增长77.2%。施工面积781.74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 %。其中,新开工面积64.83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2.06 %。商品房销售面积21.24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63.6 %;空置面积 96.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3%。 
  五、贸  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9亿元,增长19.1%。 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43.6亿元,增长13.3%;零售业零售额294亿元,增长20.3%;住宿业零售额12.4亿元,增长21%;餐饮业零售额26.9亿元,增长15%。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224.2亿元,增长2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5%。   
  消费品结构升级加快。从商品销售类别看,2011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累计实现零售额居前五的类别为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中西药品类、粮油食品烟酒类、服装鞋帽类,分别实现零售额74.1、48.5、31.6、15.9、9.2亿元,分别增长48%、-4.4%、42.5%、39.3%、27.8%,贡献率分别为39.9%、-3.7%、15.6%、7.4%、3.3%。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金融服务业成长为仅次于房地产业的第二大税源,实现区级税收3亿元,首家外资银行新韩银行落户开业。楼宇经济发展提速,新增商业楼宇面积90万平方米,运达国际广场的楼宇税收首次突破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我区被评为全省十佳旅游区县以,沙坪小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总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商务面积超过430万平方米,积蓄了强大的产业转型势能。
  六、经济合作
  招商工作成效显著。成功举办长沙金融生态区投资推介会、第四届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和开福滨水新区研讨会。始终狠抓项目招商,全年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1个。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 116.1亿元,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51.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8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74亿美元。
  园区平台效应彰显。金霞物流园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物流专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05亿元,货物吞吐量986.6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9.09%、27.8%。保税物流中心的平台功能进一步拓展,进出口商品种类突破200种,富士康、蓝思科技等85家企业通过中心流转业务,全年完成吞吐货物价值8.92亿美元。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区共有区属中学 6 所、小学43所。区属小学在校学生22455人,初中在校学生 3065 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 %。义务教育继续推行“名校办新校”和“一校两区”模式,新竹二小、清水塘三小建成开学,教育发展环境和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我区获评全国“十二五”教育改革实验区和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专项经费足额落实到位。2011年我区共支出科技发展专项经费3520万元,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6%。全年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138.8亿元,实现增加值36.9亿元。开福区首次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科大佳园体育公园和捞刀河镇示范性综合文化站建成 开放,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区文体新局获评全国全民健身先进集体。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顺利,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区公共卫生大楼建成使用,改扩建青竹湖镇卫生院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 357 个,拥有床位总数912 张(区内发证);辖区内不含省、市发证的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01人,注册护士993人。继续推行免费婚检,在全区铺开“一站式”服务。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覆盖农村人口 6972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达100%。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环境保护和治理同步推进,国家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稳步实施,二环以内畜禽养殖全面退出,捞刀河镇获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 ;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3.3%。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三同时”率均达到100%,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39.4吨、7186 吨。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生工作稳步推进。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区年末户籍人口总数42.6万人。按人口性别分:男:20.9万人,女:21.7万人;按户口性质分:非农业人口34.1万人,农业人口8.5万人。2011年全年出生人口4620人,出生率8.95‰;死亡人口2465人,人口死亡率 4.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89 ‰。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11元,比上年增加 4002 元,同比增长17.2%。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5258元,与上年增加2509元,同比增长19.7%;经营性收入为 4007元,比上年减少 601元,同比下降13%;财产性收入为  1064元,比上年增加106元,同比增长 11.1 %;转移性收入为 8211元,比上年增加2157元,同比增长35.6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19014元,比上年增加846元,同比增长4.7%。 
  社会保障不断增强。到2011年底,在我区新增就业人员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1760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9224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9624人;我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9720 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99292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 4423.06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 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 国家统计局新的统计方法制度规定,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分享到:
2018cxghj_close.png 关闭 2018cxghj_close.png 打印